Inhzus

Official

北魏史记录(上)


以「稚嫩的魔法师」的「东晋十六国」系列为起点,我对北魏的历史开始略有了解。有感于本人记忆力实在低下,特在此文中对这段模糊又魔幻的历史中的大事记进行简要的记录,以利于日后的复习回顾。

在此另附上阅读过的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书籍,多有所裨益:

另本文为保证可信度,尽量减少自己组织语言,而多引用原史书(主要为魏书)。故在阅读时,请不用跳过引用部分,否则将影响阅读完整度。

鲜卑

北魏的统治者为鲜卑族拓跋氏。

鲜卑源于东胡。汉朝时期,匈奴以东的游牧民族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,被并入匈奴。在匈奴帝国力量衰退后,居于乌桓山和鲜卑山的部落,演化为乌桓和鲜卑二族。

三国志—乌丸鲜卑东夷传》中记载:

《书》载“蛮夷猾夏”,《诗》称“𤞤狁孔炽”,久矣其为中国患也。秦、汉以来,匈奴久为边害。孝武虽外事四夷,东平两越、朝鲜,西讨贰师、大宛,开邛苲、夜郎之道,然皆在荒服之外,不能为中国轻重。而匈奴最逼于诸夏,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,是以屡遣卫、霍之将,深入北伐,穷追单于,夺其饶衍之地。后遂保塞称籓,世以衰弱。建安中,呼厨泉南单于入朝,遂留内侍,使右贤王抚其国,而匈奴折节,过于汉旧。然乌丸、鲜卑稍更强盛,亦因汉末之乱,中国多事,不遑外讨,故得擅〈汉〉漠南之地,寇暴城邑,杀略人民,北边仍受其困。会袁绍兼河北,乃抚有三郡乌丸,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。其后尚、熙又逃于蹋顿。蹋顿又骁武,边长老皆比之冒顿,恃其阻远,敢受亡命,以雄百蛮。太祖潜师北伐,出其不意,一战而定之,夷狄慑服,威振朔土。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,而边民得用安息。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,尽收匈奴故地,自云中、五原以东抵辽水,皆为鲜卑庭。数犯塞寇边,幽、并苦之。田豫有马城之围,毕轨有陉北之败。青龙中,帝乃听王雄,遣剑客刺之。然后种落离散,互相侵伐,强者远遁,弱者请服。由是边陲差安,〈汉〉漠南少事,虽时颇钞盗,不能复相扇动矣。乌丸、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。其习俗、前事,撰《汉记》者已录而载之矣。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,以备四夷之变云。

至于东晋十六国时期,分为三部。

东鲜卑

东部有段部、慕容部、宇文部等。

其中段部在《晋书—段匹磾传》中记载:

(段匹磾)父务勿尘,遣军助东海王越征讨有功,王浚表为亲晋王,封辽西公,嫁女与务勿尘,以结邻援。

自务勿尘已后,值晋丧乱,自称位号,据有辽西之地,而臣御晋人。其地西尽幽州,东界辽水。然所统胡晋可三万馀家,控弦可四五万骑,而与石季龙递相侵掠,连兵不息,竟为季龙所破,徙其遗黎数万家于司雍之地。其子兰复聚兵,与季龙为患久之。及石氏之亡,末波之子勤鸠集胡羯得万馀人,保枉人山,自称赵王,附于慕容俊。俄为冉闵所败...

鲜卑慕容氏曾在这一历史时期建立多个国号为燕的政权。包括伊始的前燕;前秦崩溃后的西燕(慕容泓)和后燕(慕容垂);及之后的南燕北燕,最终为东晋和北魏所灭。

宇文部据其维基百科所述:

宇文部在这个时期的几位首领,与拓跋部鲜卑关系较佳,二部有时通婚;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,并依附势力强大的后赵。

进入南北朝时期后,宇文氏篡位西魏,建立北周。

北鲜卑

北鲜卑,即中部,有拓跋氏,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,他们同属拓跋部。

拓跋氏,即是本博客的主角,北魏的统治者。我们将在稍后展开介绍。

西鲜卑

鲜卑、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。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。

在阴山以北,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 ... 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,史称西秦。

秃发部与拓跋部同源。397年,臣属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,建立南凉。

乞伏部和秃发部在现甘肃一带建立的数个政权,因其人名过于混乱,我始终难以记忆。

北魏起源

本章内容多出自于《魏书—序记》,田余庆所著《拓跋史探》据其对北魏子贵母死之制有详尽考究,值得一看。

序记一文开头如此:

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,或内列诸华,或外分荒服,昌意少子,受封北土,国有大鲜卑山,因以为号。其后,世为君长,统幽都之北,广漠之野,畜牧迁徙,射猎为业,淳朴为俗,简易为化,不为文字,刻木纪契而已,世事远近,人相传授,如史官之纪录焉。黄帝以土德王,北俗谓土为托,谓后为跋,故以为氏。其裔始均,入仕尧世,逐女魃于弱水之北,民赖其勤,帝舜嘉之,命为田祖。爰历三代,以及秦汉,獯鬻、猃狁、山戎、匈奴之属,累代残暴,作害中州,而始均之裔,不交南夏,是以载籍无闻焉。

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 ... 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 ... (窦宾)将分国之半,以奉始祖,始祖不受 ... 始祖请率所部北居长川,(窦)宾乃敬从。

诸部大人,悉皆款服,控弦上马二十馀万。

拓跋力微死后,首领频繁更替,到拓跋禄官,分国为三部:

帝自以一部居东,在上谷北,濡源之西,东接宇文部;以文帝之长子桓皇帝讳猗㐌统一部,居代郡之参合陂北;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,居定襄之盛乐故城。自始祖以来,与晋和好,百姓乂安,财畜富实,控弦骑士四十馀万。

在禄官和猗㐌相继去世后,遂总摄三部,以为一统。穆皇帝三年(公元 310 年):

琨来乞师,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将骑二万,助琨击之 ... 晋怀帝进帝大单于,封代公。... 东接代郡,西连西河、朔方,方数百里。

八年,晋愍帝进帝为代王。

九年,帝召六修,六修不至。帝怒,讨之,失利,乃微服民间,遂崩。

若干年后的 338 年,拓跋什翼犍继位,年号建国。三十九年,拓跋寔君为拓跋斤挑拨而弑父。前秦苻坚遂进攻代国,拓跋寔君不敌被俘,与拓跋斤被车裂于长安西市,代国覆灭。

道武帝拓跋珪

本节引用内容多见于《魏书—太祖纪》。

早年

太祖道武皇帝,讳珪,昭成皇帝之嫡孙,献明皇帝之子也。母曰献明贺皇后。……(公元 371 年)生太祖于参合陂北。……坚使刘库仁、刘卫辰分摄国事。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,尽将故民南依库仁,帝于是转幸独孤部。

拓跋珪出生于前秦时期,拓跋部此时寄居于独孤部。

公元 383 年,苻坚淝水之战大败后,各族纷纷独立,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。

是月,慕容文杀刘库仁,库仁弟眷摄国部。(又二年)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,乃将谋逆。

在其母献明贺皇后周旋下,拓跋珪逃脱处于叛乱的独孤部:

后刘显使人将害太祖,帝姑为显弟亢埿妻,知之,密以告后,梁眷亦来告难。后乃令太祖去之。后夜饮显使醉。……太祖得至贺兰部……显怒,将害后,后夜奔亢埿家,匿神车中三日,亢埿举室请救,乃得免。会刘显部乱,始得亡归。《魏书—献明贺皇后传

公元 386 年,拓跋珪得到贺兰部(贺皇后其部)等诸部支持,即位代王,年号登国。同年四月,改称魏王:

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,帝即代王位,郊天,建元,大会于牛川。

夏四月,改称魏王。

刚刚复国的北魏政局未稳,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为争位而勾结刘显。拓跋珪北越阴山,以其为阻,依于贺兰部,同时求援于慕容垂。后大破窟咄,尽收其众:

八月,刘显遣弟亢泥迎窟咄,以兵随之,来逼南境。于是诸部骚动,人心顾望。……帝虑内难,乃北逾阴山,幸贺兰部,阻山为固。遣行人安同、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,垂遣使朝贡。

冬十月……(帝)大破窟咄。窟咄奔卫辰,卫辰杀之,帝悉收其众。

在之后的三年间,拓跋珪所向披靡,先后击破刘显部、库莫奚部、高车部等:

(登国二年)六月,帝亲征刘显于马邑南,追至弥泽,大破之,显南奔慕容永,尽收其部落。

(登国三年)五月癸亥,北征库莫奚。

六月,大破之,获其四部杂畜十馀万,渡弱落水。

秋七月庚申,库莫部帅鸠集遗散,夜犯行宫。纵骑扑讨,尽杀之。

十有二月辛卯,车驾西征,至女水,讨解如部,大破之,获男女杂畜十馀万。

(登国四年)四年春正月甲寅,袭高车诸部落,大破之。

二月癸巳,至女水,讨叱突邻部,大破之。

登国五年,拓跋珪联同后燕慕容麟进攻贺兰部、叱奴部、纥奚部,皆降:

夏四月丙寅,行幸意辛山,与贺𬴊讨贺兰、纥突邻、纥奚诸部落,大破之。

六月,还幸牛川。卫辰遣子直力鞮寇贺兰部,围之。贺讷等请降,告困。

秋七月丙子,帝引兵救之。

九月壬申,讨叱奴部于囊曲河,大破之。

十有一月,纥奚部大人库寒举部内属。

次年,拓跋珪大破柔然:

冬十月戊戌,北征蠕蠕,追之,及于大碛南床山下,大破之,班赐从臣各有差。

燕魏争霸

登国六年,贺兰部贺染干和贺讷兄弟内乱,慕容麟讨伐,尽破之。拓跋珪率部队来救援贺讷,慕容麟才撤军。于是慕容垂扣下了人质拓跋觚,北魏与后燕关系恶化,转而联结西燕:

染干谋杀讷而代立,讷遂与染干相攻。垂遣子麟讨之,败染干于牛都,破讷于赤城。太祖遣师救讷,麟乃引退。《魏书—贺讷传

秋七月壬申……慕容垂止元觚而求名马,帝绝之。乃遣使于慕容永,永使其大鸿胪慕容钧奉表劝进尊号。

慕容垂后于登国九年出兵西燕,围攻长子,慕容永求援于拓跋珪,未及援军赶到,长子失陷,西燕国灭:

垂进围长子,永将贾韬潜为内应。垂进军入城,永奔北门,为前驱所获,于是数而戮之,并其所署公卿刁云等三十馀人。

登国十年,北魏于参合陂击败后燕,从此改变了两国的力量对比,史称参合陂之战(记于《魏书-慕容廆传》)。实在令人唏嘘,故全文引用:

十年,垂遣其太子宝来寇。时太祖幸河南宫,乃进师临河,筑台告津,奋扬威武,连旌沿河,东西千有馀里。是时,陈留公虔五万骑在河东,要山截谷六百馀里,以绝其左;太原公仪十万骑在河北,以承其后;略阳公遵七万骑塞其南路。……始宝之来,垂已有疾,自到五原,太祖断其行路,父子问绝。太祖乃诡其行人之辞,令临河告之曰:“汝父已死,何不遽还!”兄弟闻之,忧怖,以为信然。于是士卒骇动,往往间言,皆欲为变。初,宝至幽州,其所乘车轴,无故自折,占工靳安以为大凶,固劝令还,宝怒不从。至是问安,安对曰:“今天变人事,咎征已集,速去可免。”宝逾大恐。安退而告人曰:“今皆将死于他乡,尸骸委于草野,为乌鸟蝼蚁所食,不复见家矣。”

冬十月,宝烧船夜遁。是时,河冰未成,宝谓太祖不能渡,故不设斥候。十一月,天暴风寒,冰合。太祖进军济河,留辎重,简精锐二万馀骑急追之,晨夜兼行,暮至参合陂西。宝在陂东,营于蟠羊山南水上。靳安言于宝曰:“今日西北风劲,是追军将至之应,宜设警备,兼行速去,不然必危。”先不抚循,军无节度,将士莫为尽心,行十馀里,便皆解鞍寝卧,不觉大军在近。前驱斥候,见宝军营,还告。其夜,太祖部分众军相援,诸将罗落东西,为掎角之势。约勒士卒,束马口,衔枚无声。昧爽,众军齐进,日出登山,下临其营。宝众晨将东引,顾见军至,遂惊扰奔走。太祖纵骑腾蹑,大破之,有马者皆蹶倒冰上,自相镇压,死伤者万数。宝及诸父兄弟,单马迸散,仅以身免。于是宝军四五万人,一时放仗,敛手就羁矣。其遗迸去者不过千馀人。生擒其王公文武将吏数千,获宝宠妻及宫人,器甲、辎重、军资杂财十馀万计。

垂复欲来寇,太史曰:“太白夕没西方,数日后见东方,此为躁兵,先举者亡。”垂不从,凿山开道。至宝前败所,见积骸如丘,设祭吊之,死者父兄子弟遂皆嗥哭,声震山川。垂惭忿呕血,发病而还,死于上谷。

次年(396 年),右司马许谦上书劝进尊号,帝始建天子旌旗,改元皇始。之后继续攻讨后燕,夺取并州地,置官员。至十一月,后燕全境仅余中山、邺、信都三城依然据守:

秋七月,右司马许谦上书劝进尊号,帝始建天子旌旗,出入警跸,于是改元。

八月庚寅,治兵于东郊。己亥,大举讨慕容宝,帝亲勒六军四十馀万,南出马邑,逾于句注,旌旗骆驿二千馀里,鼓行而前,民屋皆震。

九月戊午……并州平。初建台省,置百官,封拜公侯、将军、刺史、太守,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。

十有一月庚子朔,帝至真定。自常山以东,守宰或捐城奔窜,或稽颡军门,唯中山、邺、信都三城不下。

皇始二年,慕容宝派大军于柏肆截击魏军,夜袭营垒,几近获胜,却终为所败,伤亡惨重。称柏肆之战

二月己巳,帝进幸杨城。丁丑,军于钜鹿之柏肆坞,临呼沱水。其夜,宝悉众犯营,燎及行宫,兵人骇散。帝惊起,不及衣冠,跣出击鼓。俄而左右及中军将士,稍稍来集。帝设奇陈,列烽营外,纵骑冲之,宝众大败,斩首万馀级,擒其将军高长等四千馀人。戊寅,宝走中山,获其器仗辎重数十万计。

三月,慕容宝遣使求和,归还人质慕容觚,割让常山以西。拓跋珪答允后,慕容宝却反悔,于是围攻中山。九月,守军慕容麟因饥荒而出据,拓跋珪大破之,平中山,次年平邺城。于是,后燕的领土被切断为南北两部,即后来的南燕和北燕。

三月己酉,车驾次于卢奴。宝遣使求和,请送元觚,割常山以西奉国,乞守中山以东,帝许之。已而宝背约。辛亥,车驾次中山,命诸将围之。是夜,宝弟贺麟将妻子出走西山。宝见贺麟走,恐先据和龙,壬子夜,遂将其妻子及兄弟宗族数千骑北遁。

九月,贺麟饥穷,率三万馀人出寇新巿。甲子晦,帝进军讨之,太史令晁崇奏曰:“不吉。”帝曰:“其义云何?”对曰:“昔纣以甲子亡,兵家忌之。”帝曰:“纣以甲子亡,周武不以甲子胜乎?”崇无以对。

冬十月丙寅,帝进军新巿,贺麟退阻泒水,依渐洳泽以自固。甲戌,帝临其营,战于义台坞,大破之,斩首九千馀级。……中山平。

皇始三年(399 年),拓跋珪迁都平城,营建宗庙社稷,后改元天兴,即皇帝位:

秋七月,迁都平城,始营宫室,建宗庙,立社稷。

十有二月己丑,帝临天文殿,太尉、司徒进玺绶,百官咸称万岁。大赦,改年。

征战高车、后秦

天兴二年,拓跋珪即位不久后便北巡,分三路进攻高车各部,大破,一直追击至大娥谷:

(天兴二年)庚午,车驾北巡,分命诸将大袭高车,大将军、常山王遵等三军从东道出长川,镇北将军高凉王乐真等七军从西道出牛川,车驾亲勒六军从中道自駮髯水西北。

二月丁亥朔,诸军同会,破高车杂种三十馀部,获七万馀口,马三十馀万匹,牛羊百四十馀万。骠骑大将军、卫王仪督三万骑别从西北绝漠千馀里,破其遗迸七部,获二万馀口,马五万馀匹,牛羊二十馀万头,高车二十馀万乘,并服玩诸物。还次牛川及薄山,并刻石记功,班赐从臣各有差。

三月丙子,遣建义将军庾真、越骑校尉奚斤讨厍狄部帅叶亦干、宥连部帅窦羽泥于太浑川,破之,厍狄懃支子沓亦干率其部落内附。真等进破侯莫陈部,获马牛羊十馀万头,追殄遗迸,入大峨谷。

拓跋珪曾派贺狄干向后秦献马千匹以请求结婚,姚兴拒绝且扣下贺狄干,后北魏进侵后秦属国没弈干等,于是两国交恶:

魏主珪遣北部大人贺狄干献马千匹求昏于秦,秦王兴闻珪已立慕容后,止狄干而绝其昏。没弈干、黜弗、素古延,皆秦之属国也,而魏攻之,由是秦、魏有隙。《资治通鉴—卷 112

天兴五年,姚兴遣其弟义阳公姚平入侵平阳,攻陷干壁。拓跋珪车架亲征。姚平募集精骑二百,被前锋长孙肥尽数擒获。姚平退走,拓跋珪追之至柴壁,姚平军因城固守。为柴壁之战

秦主兴大发诸军,遣义阳公平、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将步骑四万伐魏,兴自将大军继之……平攻魏干壁六十馀日,拔之。秋,七月,魏主珪遣毘陵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将六万骑为前锋,自将大军继发以击之。

魏主珪至永安,秦义阳公平遣骁将帅精骑二百觇魏军,长孙肥逆击,尽禽之。平退走,珪追之,乙巳,及于柴壁。平婴地固守,魏军围之。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,将据天渡运粮以馈平。……珪命增筑重围,内以防平之出,外以拒兴之入。广武将军安同曰:“汾东有蒙坑,东西三百馀里,蹊径不通。兴来,必从汾西直临柴壁;如此,虏声势相接,重围虽固,不能制也。不如为浮梁,渡汾西,筑围以拒之。虏至,无所施其智力矣。”珪从之。兴至蒲阪,惮魏之强,久乃进兵。甲子,珪帅步骑三万逆击兴于蒙坑之南,斩首千馀级,兴退走四十馀里,平亦不敢出。珪乃分兵四据险要,使秦兵不得近柴壁。兴屯汾西,赁壑为垒,束柏村从汾上流纵之,欲以毁浮梁,魏人皆钩取以为薪蒸。 冬,十月,平粮竭矢尽,夜,悉众突西南围求出;兴列兵汾西,举烽鼓噪为应。兴欲平力战突免,平望兴攻围引接,但叫呼相和,莫敢逼围。平不得出,计穷,乃帅麾下赴水死,诸将多从平赴水;珪使善游者钩捕之,无得免者。执狄伯支及越骑校尉唐小方等四十馀人,馀众二万馀人皆敛手就禽。兴坐视其穷,力不能救。举军恸哭,声震山谷。数遣使求和于魏,珪不许,乘胜进攻蒲阪,秦晋公绪固守不战。会柔然谋伐魏,珪闻之,戊申,引兵还。

拓跋珪击退来增援的姚兴,自八月围攻至十月,姚平矢尽粮绝,率众突围,军败而投水身死,姚兴无计可施,坐视柴壁失守,全军恸哭,声震山谷。战后拓跋珪继续深入至蒲坂,因北方柔然南征,才引兵而还。

不得善终

拓跋珪晚年因服用寒食散,猜忌多疑,喜怒乖常,常因旧事而滥杀大臣,朝臣惶恐度日:

六年夏,帝不豫。初,帝服寒食散,自太医令阴羌死后,药数动发,至此逾甚。而灾变屡见,忧懑不安,或数日不食,或不寝达旦。归咎群下,喜怒乖常,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,虑如天文之占,或有肘腋之虞。追思既往成败得失,终日竟夜独语不止,若旁有鬼物对扬者。朝臣至前,追其旧恶皆见杀害,其馀或以颜色变动,或以喘息不调,或以行步乖节,或以言辞失措,帝皆以为怀恶在心,变见于外,乃手自殴击,死者皆陈天安殿前。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,有司懈怠,莫相督摄,百工偷劫,盗贼公行,巷里之间人为希少。帝亦闻之,曰:“朕纵之使然,待过灾年,当更清治之尔。”

天赐六年(409 年),次子清河王拓跋绍之母贺夫人有过失,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,准备处死。贺夫人秘密向拓跋绍求救。拓跋绍与宫内宦官守兵串通,当晚带人翻墙入宫,刺杀拓跋珪,享年三十九岁:

绍母夫人贺氏有谴,太祖幽之于宫,将杀之。会日暮,未决。贺氏密告绍曰:“汝将何以救吾?”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,逾宫犯禁。左右侍御呼曰:“贼至!”太祖惊起,求弓刀不获,遂暴崩。《魏书—清河王传

冬十月戊辰,帝崩于天安殿,时年三十九。永兴二年九月甲寅,上谥宣武皇帝,葬于盛乐金陵,庙号太祖。泰常五年,改谥曰道武。

明元皇帝拓跋嗣

本节内容引用史书多见于《魏书—太宗纪》。

太宗明元皇帝,讳嗣,太祖长子也,母曰刘贵人,登国七年(392 年)生于云中宫。

拓跋嗣之母因子贵母死制而被赐死,拓跋嗣因而悲伤不已,拓跋珪怒而召见之,于是拓跋嗣出逃:

初,帝母刘贵人赐死,太祖告帝曰:“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,不令妇人后与国政,使外家为乱。汝当继统,故吾远同汉武,为长久之计。”帝素纯孝,哀泣不能自胜,太祖怒之。帝还宫,哀不自止,日夜号泣。太祖知而又召之。帝欲入,左右曰:“孝子事父,小杖则受,大杖避之。今陛下怒盛,入或不测,陷帝于不义。不如且出,待怒解而进,不晚也。”帝惧,从之,乃游行逃于外。

在拓跋绍弑父后,拓跋嗣进京诛杀之,后继位,改元永兴:

天赐六年冬十月,清河王绍作逆,太祖崩。帝入诛绍。壬申,即皇帝位,大赦,改年为永兴元年。

泰常元年(416 年)至二年,东晋刘裕北伐后秦,攻陷长安,姚泓遭灭族。征讨时以黄河与北魏遥望,略有摩擦,在此不叙。

泰常七年,拓跋嗣亦因服用寒食散而无法处理朝政,五月,太子拓跋焘开始摄政:

夏四月甲戌,封皇子焘为泰平王……初,帝素服寒食散,频年动发,不堪万机,五月,诏皇太子临朝听政。是月,泰平王摄政。

同月,刘裕卒,其子刘义符僭立。拓跋嗣开始备战南征。先是奚斤久攻滑台而不克,于是御驾亲征,克青、兖二州:

秋九月,诏假司空奚斤节,都督前锋诸军事,为晋兵大将军、行扬州刺史,交阯侯周几为宋兵将军、交州刺史,安固子公孙表为吴兵将军、广州刺史,前锋伐刘义符。

冬十月,……奚斤伐滑台不克,帝怒,议亲南讨,为其声援。壬辰,车驾南巡,出自天门关,逾恒岭。

十有一月,……刘义符东郡太守王景度弃滑台走。诏成皋侯元苟儿为兖州刺史,镇滑台。

十有二月,遣寿光侯叔孙建等率众自平原东渡,徇下青、兖诸郡。刘义符兖州刺史徐琰闻渡河,弃守走,叔孙建遂东入青州。

次年,先因柔然犯塞而筑长城,又下虎牢,还至晋阳,结束本次南北战争。

(泰常八年)二月戊辰,筑长城于长川之南,起自赤城,西至五原,延袤二千馀里,备置戍卫。

夏四月丁卯,……虎牢溃,……士众大疫,死者十二三……辛酉,帝还至晋阳。

同年十一月,拓跋嗣崩,享年三十二,谥号明元皇帝,庙号太宗。

十有一月己巳,帝崩于西宫,时年三十二。

十有二月庚子,上谥曰明元皇帝,葬于云中金陵,庙称太宗。